

2021年1-9月中藥材進出口貿易分析
2021年1-9月中藥材進出口貿易分析
截止2021年三季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持續蔓延,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沖擊。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1—9月,中藥材及中成藥進出口貿易總額43.95億元,同比下降6.9%。在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中藥材進出口貿易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更充分說明了我國中醫藥外貿行業良好的基本面和強大的韌性。
一、中藥材出口貿易情況
1.1出口量和出口額略有下降
2021年1—9月,我國向境外出口中藥材43.95億元,同比下降6.9%,出口數量9.17萬噸,同比下降3.6%。具體各個月份,由于去年疫情的原因,2021年1月份同比出口量出現了正增長,自2月份開始出現負增長,最大幅度同比降低20.1%(見圖1)。
1.2對越南出口業績搶眼
2021年前三個季度,我國中藥材出口的前十大市場(按出口額計算)為日本、中國香港、韓國、越南、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美國、泰國、德國、新加坡,我國對前十大市場出口額為39.65億元,占前三季度中藥材出口總額的88.34%。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持續推進,東盟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藥材出口前十大市場中,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均為東盟國家;其中,我國對越南出口在逆境中體現增長。2020年1—9月,我國對越南出口額達5.37億元,同比增長26.17%。
1.3中藥材出口前十大品種
2021年1—9月,我國出口中藥材前十大品種(按出口額計算)為八角茴香、枸杞、人參、當歸、黃芪、半夏、茯苓、鹿茸、冬蟲夏草、黨參,占上半年出口總額的42.58%);其中鹿茸、冬蟲夏草、黨參同比增長,其他品種下降1%-21%不等;各品種的出口來源地集中在品種主產區(如廣西-八角茴香、寧夏-枸杞、青海-冬蟲夏草)及沿海省份(天津、廣東、遼寧等)。
1.4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關中藥材出口量降低
以“三方三藥”(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為代表的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比去年同期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部分中藥材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如麻黃、黃芪、當歸、等品種在2021年1-9月出口量同比下降為6%~39%(見下圖)。
1.5出口貨源地廣西省出穩步增長
2021年前三個季度,我國中藥材重點品種出口貨源地十個省份分別是,為廣東、湖南、廣西、安徽、天津、湖北、遼寧、北京、浙江、寧夏,出口額為3619.億元,占前三季度中藥材出口總額的80.64%。除廣西以外,其他各省出口額同比縮減,最大減少27.56%;廣西出口增長主要在對東盟出口上,其一個省占對東盟總出口額的40.83%,同比去年同期增長48.44%。
二、中藥材進口貿易
2.1中藥材進口量和進口金額雙降
2021年1—9月,我國進口中藥材5.41萬噸,同比增加16.7%,進口金額15.43億元,同比增加53.8%。中藥材進口量與2021年同期對比自6月份起有較大幅度下跌,最高9月份跌至50%。
2.2中藥材進口前十大品種及貨源地
2021年1—9月,我國進口中藥材前十大品種(按進口金額計算)為龍眼肉、鹿茸、西洋參、人參(主要為高麗參)、乳香沒藥及血竭、西紅花、姜黃、胖大海、甘草,多為藥食兩用品種和滋補類品種,占2020年上半年中藥材進口總額的99.88%。
由于使用傳統和境外土地、人工等成本等原因,龍眼肉、鹿茸、西洋參、人參、胖大海、姜黃等在我國有產出單還是需要大量進口。
2021年1-9月中藥材進口貨源前十地區分別是泰國、新西蘭、加拿大、韓國、伊朗、美國、肯尼亞、印度尼西亞、越南、蘇丹。
泰國的龍眼肉和胖大海、緬甸的姜黃可謂、非洲的“乳香、沒藥及血竭可謂“物美價廉”。
2021年我國進口龍眼肉99%來自泰國,泰國保持我國進口藥材的最大貨源國。
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鹿養殖產業發展水平全球領先,但兩國主要使用部位為鹿肉,鹿茸在當地利用率較低,主要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出口。2021年上半年,新西蘭向我國出口大量鹿茸等動物藥材,成為我國進口藥材的第二大貨源國。
我國另一個大量進口的品種為西洋參。加拿大和美國為我國進口西洋參的主要貨源國;雖然我國已形成一部分西洋參的產區,但進口西洋參具有較高的口碑效應,市場認可度高于國產西洋參。此外,我國還從韓國進口部分韓國人參。
乳香、沒藥及血竭非洲進口價格相對低廉,印度尼西亞進口的價格相對價格比較高,是非洲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來源:藥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