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協會簡訊 10期
協會簡訊
第十期
四 川 省 中 藥 行 業 協 會 2 0 21 年 6 月 18 日
網站: http://www.lineasex.com Email: sczyxh @ 163.com
人民日報:依法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中醫藥法執法檢查
6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作的關于檢查中醫藥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中醫藥法對中醫藥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有具體規定,但檢查發現,這些規定在落實落地上還存在短板。中醫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發揮還不充分。綜合醫院、??漆t院中醫藥服務有逐年弱化的趨勢。中醫醫療機構基本建設、學科布局、人才儲備等還不適應傳染病防控需要。
報告建議,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一是完善體系。統籌考慮中醫、西醫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和規劃布局,補齊中醫藥服務的短板,著力打造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偨Y抗疫經驗,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二是強化基層。采取有效舉措,促進省域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擴容下沉。進一步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內涵質量和規范化水平。三是切實發揮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治療、預防和特色康復等方面作用,強化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四是推進中西醫協作。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完善中西醫結合機制,開展中西醫結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廣,依托中西醫結合工作基礎好的醫院,建設一批中西醫協同的旗艦醫院,建立中西醫結合團隊和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診療中心。同時,加強綜合性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建設和
中醫藥人員配備,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建立中西醫協作聯動的醫療衛生服務格局。
中藥材質量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
中醫藥法對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流通監管、質量監測和中藥新藥研制生產有明確規定。法律出臺后,中藥質量監管機制日趨完善。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抽檢中藥材、中藥飲片的樣品總體合格率分別為88%、91%和98%。
但檢查發現,法律規定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完善,并推動落實落地。目前,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中藥材種子種苗發展混亂、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突出,一些企業和個人單純追求中藥材產量和利潤,過度使用農藥、化肥,不到年限亂采濫收,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時有發生。中藥材市場優質不優價、“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中藥材標準化、產業化、規?;a水平亟須提升。
檢查組建議,依法嚴格中藥質量監管,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形成監管合力。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高事中事后監管和服務實效。二是抓好源頭監管。建立健全中藥材種植指導和聯合監督機制,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嚴格農藥、重金屬殘留標準和檢測技術標準。三是強化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監管。依法加強中藥上市產品的市場抽檢,完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亟待加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增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能力?!薄吧鐓^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并運用和推廣適宜的中醫藥技術方法?!薄嗅t藥法規定,要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近幾年,隨著中醫藥法的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在逐步提升。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1%的鄉鎮衛生院、85.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1.3%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本能解決人民群眾在家門口“看中醫、吃中藥”的需求。
但檢查組也了解到,目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然比較薄弱??h級中醫醫院基礎設施條件普遍弱于同級綜合醫院,部分縣級中醫醫院基本設施設備、人員配置未達到國家標準。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服務內容單一,特別是村醫的中醫藥服務能力亟待加強。
為此,檢查組建議,應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內涵質量和規范化
水平,支持更加靈活、高效、便民的基層中醫藥服務提供模式。
中醫藥人才培養仍存在薄弱環節
中醫藥法對中醫藥人才培養設有專章規定,其中這條規定記者印象很深:“國家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支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睓z查組在中醫醫院常常能看到一些名中醫帶徒授業的場景。
檢查組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截至“十三五”末,我國中醫藥人員總數達到76.7萬人。
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檢查發現,中醫藥院校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還不夠合理。一些院校中醫經典的教學偏少,且與中醫基礎類課程和臨床實踐課程銜接、融合不夠。中醫藥理論功底扎實、臨床經驗豐富的優秀骨干教師明顯缺乏。適合不同類別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的體系、模式還有待完善。
檢查組建議,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突出中醫臨床能力培養,加強“望、聞、問、切”的基礎診療能力訓練,不斷提升診療水平;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完善師帶徒制度,擴大師帶徒的范圍和數量,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做好傳統技藝技能傳承,加快中醫技能經驗、中藥傳統技藝等領域的傳承,體現守正創新。
于文明:守正創新,振興中醫藥(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中醫藥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不斷完善。隨著有利于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政策機制不斷建立完善,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深化醫改中同部署同落實中醫藥改革發展工作,放大了醫改惠民效果。公立醫院改革、醫療聯合體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政策中充分體現中醫藥特點,豐富了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內涵。中醫藥特色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目錄、提高中醫藥服務醫療價值的報銷比例、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等政策,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尤其是山東威海、廣西柳州、福建泉州等地在醫保政策機制改革上的有益探索,意度。尤其是山東威海、廣西柳州、福建泉州等地在醫保政策機制改革上的有益探索,讓更多群眾在享受中醫藥服務同時減輕醫療費用負擔。
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服務模式,把中西醫各自的特色、優勢、作用發揮到最大、最充分、最有效益和活力,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健康保障,為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求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為動力,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多元價值作用,堅持突出中醫藥醫療服務核心價值,以“十四五”謀篇布局和啟動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建立健全中醫藥法規、政策舉措、管理體系和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在醫保政策、價格機制、投入保障等制度機制改革中鼓勵和引導中醫藥服務提供和使用,通過改革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注入活力,推動中醫藥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融合發展。圍繞以較小投入、較低費用取得較大健康收益的目標,發揮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縣)等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各地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成果,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和價值作用,為健康中國建設、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
9項制藥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日,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 傳統中藥制藥技藝方面有9項入選,分別是:
1、中藥炮制技藝(漢派彭銀亭中藥炮制技藝)成為湖北省首個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中藥炮制技術。該技藝以彭銀亭為代表,以凈制、切制、炒制、蒸制、復制等工藝將中藥材加工成可供臨床調劑和制劑投料使用的中藥飲片,“是藥不丟,非藥不用”“精制飲片,減毒增效”“一方一法,臨方炮制”是其炮制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蘊含著豐富的中藥炮制文化內涵。
2、中藥炮制技藝(新會陳皮炮制技藝)“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新會陳皮炮制技藝,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民間世代傳承數百年的傳統藥材炮制技藝,將當地特產新會柑經開皮、曬制、陳化等程序,精心制成“新會陳皮”,供藥用和日常烹調。
3、中藥炮制技藝(岷縣當歸加工技藝) 作為岷縣最主要的經濟作物,當歸種植面積達10萬畝,當歸種植加工,是岷縣城鄉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一項勞作活動,其傳承有集體傳承的特點。
4、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達仁堂牛黃清心丸制作技藝) 本方配伍精妙,溫涼協調,不寒不熱,清中有補,補中有清,無論虛實之人,體質強弱者,皆可服用,為治療風痰之首選藥,在中藥界有“科學涼茶”之稱。
5、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宏仁堂紫雪散傳統制作技藝) 其最核心的震撼點在于其法承樂家老鋪350年的全手工制造技藝,將道地藥材、水飛修治、佐金煎煮、收膏火候、下硝時機、自然陰干、收固研兌的"技法七絕"極致發揮,盡展古法精髓,成為我國中醫藥悠久歷史和現代科技相融合的集中再現。
6、中醫傳統制劑方法(腰痛寧組方及其藥物炮制工藝) 在炮制方法上,采用“傳統手工操作+設備+科技”相結合的方法。對馬錢子等10味藥材,全部遵循古法炮制原則,特別對馬錢子的炮制,堅持傳統常用的“砂燙法”,并采用現代先進科學技炮制原則,特別對馬錢子的炮制,堅持傳統常用的“砂燙法”,并采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研發出獨特的炮制工藝規程和質量標準體系,被納入國家藥典。
7、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藝) 王氏保赤丸是根據清代南通名醫王臚卿祖傳九世秘方,并由其嫡孫,王氏第19代傳人、首屆國醫大師、中國中醫方劑學創始人、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綿之先生生前監制的純中藥胃腸動力藥,并被北京大學、美國哈佛醫學中心進一步證實了其能夠調節腸道菌群、雙向調節胃腸功能。、
8、中醫傳統制劑方法(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 是健民集團的前身——“葉開泰號”在發展歷程中通過探索、實踐和總結形成的特色制藥技藝。
9、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馬氏濟慈堂生育藥劑制作技藝)選方配藥嚴謹簡捷、精小輕靈,看似平淡無奇而又在平淡無奇中取效。如用鮮馬齒莧、花蒲黃、大青葉治療白血病、衄血。用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蔻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療效甚佳。
(中國政府網消息)
13個心腦血管獨家中成藥搶眼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長期以來,心腦血管中成藥穩居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中成藥市場最大治療大類。
2020年有21個心腦血管中成藥銷售額突破10億元,其中13個為獨家產品/劑型;6個產品增速超過10%,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超30%;TOP20品牌有18個年銷超10億元,3個品牌新上榜,步長、以嶺等搶眼。 其中有5個為獨家產品,包括以嶺藥業的通心絡膠囊及參松養心膠囊、上海和黃藥業的麝香保心丸、牡丹江友搏藥業的疏血通注射液、貴州百靈企業集團的銀丹心腦通軟膠囊;11個產品排位上升,其中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上升7個位次,疏血通注射液上升6個位次,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均上升5個位次。 貴州百靈企業集團的獨家產品銀丹心腦通軟膠囊首破10億元,該產品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食化滯的功效,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胸痹,癥見胸痛、胸悶、氣短、心悸等,為2020年全國醫保乙類產品及2018年基藥。
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主要生產廠家有悅康藥業及臺灣濟生醫藥生技,其主要成分是銀杏葉提取物,具有改善腦部和周圍血管的供血,通脈,改善循環的作用,2020年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首次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38.58%,其中悅康藥業的市場份額逐年遞增。 (來源:米內網數據庫)
2021年前4個月廣東中藥材出口位居全國首位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21年1-4月,全國出口中藥材價值19.2億元,廣東出口占全國的14.4%,規模居全國第一。其中普寧中藥材出口增速較快,1-4月出口1874.7萬元,增長134.8倍,占全省中藥材出口的6.8%,占全國的0.98%。
據了解,普寧市作為華南地區重要的“南藥”藥源基地和“中國中藥名城”,中藥材產業已形成集種植、加工、生產、研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中藥材交易在國內久負盛名,但多年來,中藥材出口一直未有實質性突破。 2020年,普寧新增西洋參、人參、石斛等107種中藥材出口,今年以來又新增紅參、黃連、玉竹等31種中藥材品種出口,中藥材已成為當地外貿出口“新亮點”。 (來源:醫藥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