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協會簡訊 5期
協會簡訊
第五期
四 川 省 中 藥 行 業 協 會 2 0 21 年 3 月 15 日
網站: http://www.lineasex.com Email: sczyxh@163.com
以創新驅動中藥材生產現代化
建成于2017年的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的帶領下,“十三五”期間在推動中藥材品種選育、栽培,有害生物防治、質量安全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以創新驅動中藥材生產現代化
突破藥用植物細胞與不定根產業化技術、構建中藥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引領中藥生態農業研究與實踐、抓住中藥材ISO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在“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由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支持、建成于2017年的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該體系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為首席科學家,在全國范圍內聘任了26位崗位科學家,設立1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設置了27個綜合試驗站、135個示范縣、270個示范基地。以“有序、安全、有效”為發展目標,在中藥材品種選育、栽培,有害生物防治、質量安全和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研究和示范推廣,創新驅動中藥材產業的現代化,推動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領技術之創新,全面推進產業重大科技進步
自建成以來,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著眼長遠,搶占科技制高點。該體系創新應用生物工程技術,突破雪蓮、人參等藥用植物細胞和不定根培養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開創了一條解決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問題的新途徑;研發中藥資源全產業鏈循環利用適宜模式與技術,為推動我國中藥資源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以上兩項創新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體系還有多項成果,其中獲得省部級獎勵的有47項。
此外,該體系引領全國中藥生態農業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基于逆境效應的道地
藥材擬境栽培理論,構建了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技術評估體系,集成推廣了天麻、霍山石斛、附子等100余項生態種植模式和技術。研發的高效輪作栽培技術體系,初步解決了三七連作障礙,將輪作年限由15~20年縮短到3~5年,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創制枸杞真空脈動干燥和百合無硫初加工技術和裝備,枸杞干燥無需使用高腐蝕性促干劑和硫磺熏蒸,在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茝V應用。建成湖南最大的龍牙百合初加工生產線,完全淘汰了焦亞硫酸鈉護色工藝,提高了百合浸出物含量。
彰智庫之優勢,大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建成后,針對產業最薄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環節,為相關部門制定中藥材產業政策和規劃獻言建策。
該體系支撐《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中藥材種子管理辦法(草案)》《2020年全國中藥材生產技術指南》《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方案》等的制定和實施。
提出中藥生態農業的“四不宣言”,即“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為國家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供建議,助力“中藥材生態種植”寫入其中,使中藥生態農業發展為我國中藥農業的國家戰略。
主導制定《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等8項ISO國際標準,牢牢抓住了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綠色和平組織曾報道74%的中藥材農殘超標,按照ISO國際標準統計后,實際超標率僅為1.72%。聯合體系內外上百家企事業單位,組織上千位專家,累計研制并獲發布880項團體標準,形成了中藥材標準體系的雛形。
組織開展品牌建設頂層設計,協助5省打造品牌。制定《中藥品牌評價第2部分:中藥材》團體標準,組織評選出8家中國道地藥材品牌、2家中國生態綠色中藥材品牌,服務陜西“秦藥”、江西“贛十味”“贛食十味”、湖南“湘九味”、黑龍江“龍九味”等4省道地和特色藥材的遴選,幫扶“上黨黨參”入選山西區域公用品牌。
擴發展之基礎,平臺技術示范成效顯著
為保障中藥材質量,該體系研發全國中藥材供應保障平臺。圍繞種植、加工、倉儲、流通生產和指導、監測、檢測、追溯服務兩條主線,2年來累計服務用戶2168名,涉及企業373家、基地614個,免費為23個省的貧困縣提供中藥材質量追溯服務。
此外,先后組建科技部重點領域“中藥生態農業創新團隊”“國家蒙藥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以及湖南、湖北和山西三省的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等14個平臺?!笆濉逼陂g,累計組織培訓活動700余場(次),線上和線下培訓基層技術人員、種養大戶、農民共計257.69余萬人(次),發放培訓資料62677份。
組扶貧之團隊,發揮科技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為發揮自身優勢,為決戰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集中專家團隊,深入貧困地區破解當地的中藥材產業發展難題,成為全國中藥材產業扶貧的主力軍,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技術扶貧優秀團隊。
該體系優化生產布局,解決了“種什么”的無序難題。從832個貧困縣中遴選出10%的優先發展中藥材扶貧區域。并發布774個貧困縣的《貧困地區生態適宜種植中藥材推薦目錄》,出版《中國中藥區劃》。
深入田間地頭,解決了“如何種”的質量難題。參與組建中藥材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18名體系專家入選。組織184位專家,編制了包含100種常用中藥材的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和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特困區中藥材精準扶貧技術叢書。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解決了“如何賣”的市場難題。組織編研發布157種道地藥材團體標準、225種中藥材商品規格標準。推動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種植基地和生產車間,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
線上線下結合發揮技術優勢,解決了疫情期間培訓難的問題。首席科學家黃璐琦院士帶隊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的極度貧困村,開展實地和線上培訓。在云南維西縣、湖南新晃縣、廣西興安縣、北京等地開展7場培訓,有240多萬人次在線參與。
強技術之轉化,支撐和服務企業發展
體系內的專家深知,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藥材企業的發展,企業技術進步快、生產質量有保證,產業發展才能高效提升。
該體系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提升技術短板。與黑龍江省黑河市璦琿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管委會合作,幫扶建立了8條生產線,推廣了納豆矯味技術、豆豉中藥復合發酵核心技術;昆明站為合作企業制定50項企業和生產工藝標準,提高企業生產質量;皖西站協助當地企業建立霍山石斛全產業鏈大健康產品質量控制標準技術體系,推動企業品牌入選“中國道地藥材品牌”。
科技骨干進駐,技術問題當面解決。恩施站派遣科技骨干進駐到大冶市、利川市、英山縣、通城縣等貧困地區的中藥企業、專業合作社,幫扶建設黃精、石斛、大黃等基地8200畝,帶動貧困戶1020戶。
推薦原料基地,穩定中藥質量。鹽城站、中衛站、南昌站、渾源站、成都站、鄭州站等為制藥企業推薦了三七、桃仁、干姜、川芎、烏梅、黃芪、黨參、甘草、竹茹等原料基地。其中鹽城站為治療新冠肺炎相關注射液的生產企業,尋找到300噸特殊品質的梔子中藥材,解決了原料供應問題。昆明站組織種植聯合社與國內數家大型制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銷售優質三七近40噸,銷售收入440余萬元。
建創新之機制,全速推進各項任務協調發展
在學習借鑒其他體系建設經驗基礎上,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結合自身特點,提出“有序、安全、有效”的發展目標,“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建立隊伍、融合發展”的發展原則,“產地道地化、種源良種化、種植生態化、生產機械化、產業信息化、產品品牌化、發展集約化、管理法制化”的中藥材生產“八化發展”,推動各項任務高速協調發展。
建立崗位和試驗站之間的協作機制。以2項體系重點任務和6項研究室重點任務為核心,以30個重點中藥材為紐帶,將協作任務寫入任務書。制定試驗站建設標準,成立了5個試驗站區域協作組,分別由區域內一名執行專家組成員擔任區長。成立單品種聯合攻關小組。樹立“一個品種、一個產業”理念,制定工作實施方案,首批組建人參、麥冬、天麻、栝樓4個小組,投入400萬元專項經費,集中力量解決制約上述中藥材發展的瓶頸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謀劃了我國中長期發展的新藍圖,為我國“十四五”發展指明了方向,體系邁入第二個五年發展階段的號角已經吹響。
立足行業需求,堅持高質量發展。體系繼續以“有序、安全、有效”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指示精神,圍繞產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解決好種子和綠色生態發展為抓手,立足行業發展需求,發揮自身優勢,推動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古方”變新藥:瑰寶煥發新光彩(摘要)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詳解抗疫“三方”獲批上市
3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上市。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促進了核酸轉陰,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涌現的“三方”成為新藥上市,意味著什么?中醫藥現代化之路怎么走?如何創新發展?新華社記者圍繞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
更有底氣!中醫藥科技原創優勢轉化為重大成果
記者:國家藥監局批準抗疫“三方”中藥新藥上市,此舉具有怎樣的意義?
黃璐琦:“疫苗”和“中醫藥”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兩大利器。在疫苗研發方面,我們已經用實踐證明,中國不負眾望,為全球協同抗疫注入信心和力量;而另一方面,中醫藥“三方”變成新藥上市,可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新起點,這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中醫藥科技原創優勢轉化為重大成果,說明我們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使用的中醫藥理論、臨床救治的療效和所取得的科學數據,得到充分認可,變成了物化載體。
記者:患者救治始終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面對兇猛的病毒,這次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方劑,得到國家藥監部門的認可,這說明了什么?
黃璐琦:中藥審評審批機制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最關鍵的是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定文化自信,走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發展之路。這一次國家有關部門扎實推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落地見效,激發和釋放中醫藥發展活力,探索出新的中藥新藥審評審批道路。臨床試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西藥的國際通行方法。把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有效的證據體系,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中醫藥創新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記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發揮了特殊重要作用。如何乘勢而上,將中醫藥做大做強?中醫藥未來創新發展之路又該怎么走?
黃璐琦:歷史正賦予中醫藥發展新的機遇。中醫藥具有科技原創優勢,屠呦呦研究員研究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就是從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所獲得。下一步,我們要更加充分挖掘這樣的原創優勢,對于中醫藥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和積累的寶貴財富,要利用多學科交叉進行挖掘和傳承。同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做好相應的頂層設計。
中醫藥自身的規律建立在中華文明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走好中醫藥創新發展之路,一是要不忘本來,包括典籍和思想等很多精華需要傳承。二是要吸收外來,不斷借鑒吸收現代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為我們所用。三是要面向未來,要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針對生命科學中一些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要從中醫藥的角度提出我們的理論體系、技術方法,服務于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注重科技創新 增強文化自信
中醫藥將進入高速發展重要機遇期
2月28日,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2021“兩會·健康策”中醫藥專場上,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延濤等共話中醫藥的傳承、守正與創新。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十四五期間我國中醫藥事業將進入高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涌現發展,為中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釋放出了巨大想象空間?!敝袊こ淘涸菏?、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
“醫學核心內容是看病,看病的核心內容是看好病,中醫藥能夠長期生存發展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療效好?!北本┲嗅t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目前中醫在療效描述上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這不僅需要中醫臨床大夫找準中醫臨床的定位,還需要更加科學的臨床評價方法體系,如果能夠有所突破,將是對世界醫學的重大貢獻?!?span lang="EN-US">
而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延濤則表示,從企業看行業,看行業的發展空間,中醫藥行業有三大紅利。一是認知紅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規,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打開了無限空間。二是老齡化趨勢,我國的老齡化趨勢在加快,2019年我們國家老齡化人口大約2.55億,占到我們國家人口19%。老齡化實際上是對中醫、中醫藥、中醫服務、中醫康養的需求非常大。三是年輕一代國潮風已經非常普及,其中也包括中醫潮、中醫熱。
“未來中醫藥一定是按照中醫的模式去發展,不能完全照搬西醫的模式,我們不排除現代儀器設備,因為設備不分中和西,但一定強化中醫思維,這非常關鍵。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重是這次抗疫總結出來中西醫并重的實踐模式,它不僅是抗疫有力的武器,也是今后治療重大疾病、疑難疾病、老年病的法寶。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完成新時代賦予中醫藥人新的使命?!睆埐Y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