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資訊-- 新華社專訪仝小林: 40天一直解題中醫藥抗疫 欲中醫自信須先文化自信
行業資訊
新華社專訪仝小林:
40天一直解題中醫藥抗疫
欲中醫自信須先文化自信
草地副刊記者對仝小林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新冠肺炎”當屬“寒濕疫”
Q記者:從1月24日大年三十“挺進”這次疫情的“風暴眼”武漢,到現在已有一個多月時間,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是最早認識到“寒濕疫”的,經過40多天后有沒有新的認識?
仝小林:一個多月以前到武漢,最大的擔心是“病”能否看得清,“病機”能否抓得準,“方藥”能否有效,就是要搞清楚病的性質。因為我們專家組責任重大,不僅要牽頭制定中醫診療方案,還要擬定通治方,大范圍發下去。
《黃帝內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新冠肺炎當屬“寒濕疫”,是感受嗜寒濕之疫毒而發病。明代吳又可在《溫疫論》中創立“戾氣”病因學說,這次戾氣嗜寒濕,在武漢寒濕環境下容易集中暴發,但是遇到不同體質可有不同的轉歸。
現在回頭看,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寒濕疫”這個定性。當然同樣是一種疾病,地域不同臨床癥狀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不同地域的專家據證而辨,對這次疫情產生不同的認識,是符合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原則。
治療“寒濕疫”就得宣肺化濕,這是一個大原則。在武漢廣泛使用的三個通治方:我們擬定的武漢抗疫方(1號方),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推薦的清肺排毒湯(2號方)以及化濕敗毒方(3號方)大的治療原則都是一樣的。至少在武漢地區,這三個方子實現社區全覆蓋,包括部分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及隔離點,同時覆蓋孝感、鄂州、黃岡等地,病人總數估計占全國病人的一半。當然,外地及湖北有條件的定點醫院也有一部分采取個體化辨證論治。截至目前,絕大部分病人對通治方的反映都很好,不良反應很少,服藥比較安全,這就是最好的反饋了。
換句話說,回過頭看過去40多天,這次疫情的方向定準了,方法比較得力,也就是大范圍以通治方給藥,形成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社區中醫藥防控的“武昌模式”,帶動武漢乃至湖北的防治。
對重癥、危重癥患者的個體化辨證治療,中西醫結合效果好
Q記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現在已經是第四版了?
仝小林:整個診療方案出了七版,中醫治療方案出了四版。隨著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第三版中醫治療方案在總結分析全國各地中醫診療方案、梳理篩選各地中醫治療經驗和有效方藥基礎上,將臨床治療期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而且把一二三號通治方都加進去了,還增加適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藥注射劑。剛剛發布的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增加危重型出現機械通氣伴腹脹便秘或大便不暢,以及人機不同步情況下的中藥使用內容。
Q記者:您是國家專家組組長,能否說說在治療上做了哪些工作?
仝小林: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最主要就是中西醫結合未來的發展模式。
面對這次這么大的疫情,我重點去了幾家醫院,這幾家醫院的治療各有特色:一是湖北省中醫院,一直和我一起在做社區防控工作。這是一家以中醫為主的大醫院,也是當地最有影響的中醫院之一,從一開始中醫藥就介入治療,而且全體一線醫護人員都服中藥,他們的中醫意識很強。
二是武漢市第一醫院,即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這家醫院有2500多張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的18個病區,每個病區都是統一管理,都要上中藥,中西醫結合非常到位,個體化辨證治療,尤其對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中西醫結合得非常好。
三是武漢市第三醫院。這是一家綜合性西醫院,不過有強大的中醫科,在這次疫情中中醫早期全面介入,覆蓋各個病區,收到良好效果。
武漢這幾家醫院在這次疫情應對中都做得不錯。我還火線收了幾個徒弟,都是在此次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中醫人才。等疫情結束后,湖北省中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希望我在他們的醫院建立中醫傳承工作室,幫助培養高層次中醫人才,研究中西醫結合的不同發展模式。
阻斷疫情,一定要從社區開始
Q記者:還有什么模式?
仝小林:就是社區中醫藥防治的“武昌模式”。阻斷新冠肺炎疫情,社區是防控的橋頭堡,通過這次在武昌區的實踐,中醫“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的觀念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為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處置提供全新“解題思路”。
2月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發出通知,對在院確診和疑似病人的輕中癥患者治療推薦使用由我和湖北省、武漢市專家組討論后擬定的中藥協定方即1號方:生麻黃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藶子15g,貫眾9g、地龍15g、徐長卿15g,藿香15g,佩蘭9g,蒼術15g,云苓45g,生白術30g,焦三仙各9g,厚樸15g,焦檳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根據不同癥狀,增加4個配方進行增減。這個通治方主要是宣肺透邪、解毒通絡、避穢化濁、健脾除濕。
從2月3日起在社區大規模發藥至今,1號方合計發藥70.2萬余服,其中代煎湯劑30多萬袋,顆粒劑約80萬袋,按14天服藥療程計算,覆蓋人群5萬余人。截至3月1日,累計掃碼患者數量11404人,并通過6萬多日記卡反映他們服藥后的情況。
Q記者:這種通治方的療效究竟怎樣?
仝小林:由于是在社區、方艙醫院發放通治方的藥,情況往往比較復雜?,F在已有進一步分析的基本條件,一是武昌區提供7000多人的確診和疑似患者名單,我們將進行隨訪,對人群進行客觀劃分,當作隊列來研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工作量非常大;二是我們幾位教授準備從癥狀、結局等角度,對1萬多掃碼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描述。
Q記者:“武昌模式”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仝小林:“武昌模式”非常值得總結,簡單說就是“中醫通治方+政府搭臺+互聯網”。通過病人在App掃碼的方式,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打通前線和后方,“后方”由18個省區市招募的200多位有資質的志愿中醫為病人服務,指導用藥,這種溝通也使患者情緒得到很好的調整。
面對任何一個新發突發傳染病,首先要控制源頭,而源頭一定要從社區開始。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救治,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有效藥物,一下子就能做出疫苗,在此期間中醫可第一時間介入,通過望聞問切迅速摸清疾病的共性規律,找到核心病機,定出共性方子即通治方,第一時間就可在社區內用藥,也可預防,意義重大,將來可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中進一步發揮作用。服用中藥通治方,高危人群可預防傳染病,輕癥不至于變成重癥,重癥不至于死亡,對傳染病的治療留出大的緩沖地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中醫藥治療優勢在“兩頭”,減少重癥、危重癥和死亡
Q記者:有人說,是這次疫情“救”了中醫,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仝小林:這次疫情應對中醫介入比“非典”早,但還不夠早,只能說是第二時間介入,應該第一時間介入。
當然,這次中西醫聯手非常好,分析原因首先是源自高層決策,能強力推動中醫藥進入治療程序。
中醫藥治療的優勢在“兩頭”,一頭是社區早期防治,另一頭是恢復期治療,中間的治療過程講究中西醫配合。
在社區防控上,中醫藥全覆蓋后,對減少重癥、危重癥和死亡起到很大作用。在恢復期治療上,已建議幾家中醫院建立康復門診,湖北省中醫院2月29日設立新冠肺炎患者康復門診,把中醫大夫、放射科大夫、心理科大夫、營養師等都綜合在一起,組成??崎T診,這是全國第一家新冠肺炎患者??瓶祻烷T診。通過藥物療法、針灸、推拿、按摩,以及太極拳、八段錦多種治療方法,使中醫在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治療中發揮優勢。
與其說“救”中醫,不如說通過這次戰“疫”彰顯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我們應該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而中醫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希望通過這次戰“疫”,今后中西醫之間更加了解,深度融合,走出中國自己的醫學發展之路,建立中國獨特的醫學發展體系。
院士就是戰士,沒有望聞問切,就是對空放炮、紙上談兵
Q記者:這次疫情防控有一個現象,就是不少兩院院士沖鋒在前,作為院士有必要冒那么大風險沖在最前線嗎?有人說院士也是戰士,您怎么看?
仝小林:院士一般都是領軍人物、帶頭人,發生重大疫情時,要對疫情進行準確判斷、確定治療方案,要為國家研判提供意見和建議。院士肯定要沖在前面,而且要第一時間到位。從這個意義來說,院士就是戰士。
中醫更需要沖在一線,因為必須到現場看病人,把握疫情發生現場的環境。無論你是教授還是院士,都要到一線去。沒有望聞問切,不是第一手資料,就是對空放炮、紙上談兵。當然,像王永炎院士,國醫大師薛伯壽、晁恩祥、周仲瑛、劉志明、路志正、熊繼柏等老一輩中醫權威由于年齡大,不能到一線、不能摸脈,但可以通過遠程醫療了解情況,他們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都提供了很多寶貴建議,發揮了巨大作用。國醫大師劉志明已95歲高齡,還通過遠程醫療對家鄉湖南的患者進行會診,無私奉獻經驗。他們都心系祖國、心系中醫,都很了不起。
Q記者:如何看待當前疫情?
仝小林:從整體上看,打贏武漢保衛戰的任務還很艱巨,仍處于最吃勁的階段,決不可盲目樂觀、麻痹大意,不敢有絲毫放松。因為畢竟還有一些新確診病例,重癥、危重癥患者還有很多,復工復產也存在風險。另外,國外的疫情才剛剛開始,“火”在往上升、在蔓延,海外輸入性風險很大。
武漢乃至湖北在后期防控中做出了應收盡收、建立方艙醫院等決策,加上中醫藥全面覆蓋,中西醫聯合會診、聯合查房,整體措施很給力。
Q記者:您怎么看海外疫情?
仝小林:海外疫情起來了,我們3月4日和伊朗、意大利有關方面開了視頻會議,了解他們的疫情防治情況,向他們介紹中醫診治經驗。
從另一個角度說,現在是讓世界認識中醫藥、受惠中醫藥的大好時機。中醫藥可以為國際抗擊疫情提供寶貴經驗,建議在國外大力提倡中醫早期介入。當然,國際上對中醫藥的質疑聲不少,很多人認為是安慰劑。在這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藥對控制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吃了中藥,患者轉重、轉危明顯減少,療效顯著,但要讓國際上接受,還要有進一步的科學證據、療效證據,還要做大量工作。
Q記者:您在武漢待了這么多天,有沒有覺得累?
仝小林:累是肯定很累。要跑各個醫院、社區、隔離點、方艙,甚至還到過武漢周邊的其他城市,還要組織專家開討論會,晚上經常跟后方團隊進行電話連線。到夜深人靜時,還要獨立思考治療難點。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問題,有時就在各醫院的微信群或者通過電話會議方式討論一些病例。包括一些西醫院的危重癥病房,也向我們咨詢救治方法。
大疫是大考,也讓我們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
Q記者: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現在信心怎樣?
仝小林:這場戰爭贏得勝利,是毫無疑問的!我們有這么強大的黨和政府,有這么強大的醫療團隊!醫護人員非常了不起,有的醫院院長和醫護人員本來都已休假,“前方”吃緊,就立刻回來了,情緒高漲飽滿,連續戰斗兩個多月,這些人了不起!
Q記者:經過這次大疫,您怎么看全面小康?
仝小林:中醫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健康是1,其他是零。全面小康,健康尤為重要。要全面小康,就要更加大力實施健康強國戰略。對于個體生命來說,首先要健身健體。
國家應在醫療健康領域投入更多力量,建立更好的防疫、醫療體系,尤其要加強防范新發突發傳染病體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Q記者:對未來中醫藥發展有什么建議?
仝小林:這次大疫是一次大考,也讓我們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建議將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從娃娃就開始抓起,普及中醫知識和中醫思維。另外,建議在醫學院本科階段就規定中醫為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從學醫之始就打好中西醫結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