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協會簡訊22期
協會簡訊
第二十二期
四 川 省 中 藥 行 業 協 會 2 0 1 9 年 12 月 26 日
網站: http://www.lineasex.com Email: sczyxh@163.com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摘要)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在2019年11月23日印發了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并要求相關部門按照重點任務分工方案要求,進一步分解細化涉及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抓緊制定具體措施,明確進度安排,逐項推進落實。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牽頭部門要加強協調,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方案共四個方面,125條?,F將第三關于中藥產業發展的內容(31條---58條)摘要如下:
三、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七)加強中藥材質量控制。
31. 強化中藥材道地產區環境保護,修訂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農業農村部、國家藥監局分別負責,國家林草局、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中醫藥局參與)
32. 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替代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林草局負責)
33. 嚴格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使用管理,分區域、分品種完善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限量標準。(農業農村部、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34. 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辦法。(農業農村部、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35. 規劃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引導資源要素向道地產區匯集,推進規?;?、規范化種植。(農業農村部、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36. 探索制定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激勵政策。(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37. 倡導中醫藥企業自建或以訂單形式聯建穩定的中藥材生產基地,評定一批國家、省級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和生態種植基地。(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負責)
38. 健全中藥材第三方質量檢測體系。(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39. 加強中藥材交易市場監管。(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負責)
40. 深入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國家中醫藥局、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負責)
41. 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等級評價制度。(國家中醫藥局、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藥監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負責)
(八)促進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提升。
42. 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標準(一部),由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中醫藥主管部門組織專家承擔有關工作,建立最嚴謹標準。(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43. 健全中藥飲片標準體系,制定實施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國家藥監局負責)
44. 改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國家中醫藥局、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國家藥監局、國家衛生健康委等負責)
45. 加強中成藥質量控制,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藥監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46. 探索建立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評估路徑,綜合運用循證醫學等方法,加大中成藥上市后評價工作力度,建立與公立醫院藥品采購、基本藥物遴選、醫保目錄調整等聯動機制,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國家藥監局、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分別負責)
(九)改革完善中藥注冊管理。
47. 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安全、療效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科技部負責)
48. 及時完善中藥注冊分類,制定中藥審評審批管理規定,實施基于臨床價值的優先審評審批制度。(國家藥監局負責)
49. 加快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系,優化基于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方、醫療機構制劑等具有人用經驗的中藥新藥審評技術要求,加快中藥新藥審批。(國家藥監局負責)
50. 鼓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以及體現臨床應用優勢的新劑型改進已上市中藥品種,優化已上市中藥變更技術要求。(國家藥監局負責)
51. 優化和規范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備案管理。(國家藥監局負責)
52. 國務院中醫藥主管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牽頭組織制定古代經典名方目錄中收載方劑的關鍵信息考證意見。(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共同負責)
(十)加強中藥質量安全監管。
53. 以中藥飲片監管為抓手,向上下游延伸,落實中藥生產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等負責)
54. 探索建立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追溯體系,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實現中藥重點品種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國家中醫藥局、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藥監局、商務部、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分別負責)
55. 強化中成藥質量監管及合理使用,加強上市產品市場抽檢,嚴厲打擊中成藥非法添加化學品違法行為。(國家藥監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分別負責)
56. 加強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監測。(國家藥監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負責)
57. 推進中藥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將其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加大失信聯合懲戒力度。(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民銀行、國家醫保局等分別負責)
58. 完善中藥質量安全監管法律制度,加大對制假制劣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國家藥監局、司法部負責)
中醫藥如何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日前,在“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主題論壇上,多位中醫藥泰斗級人物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醫藥學是中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國學的精髓,蘊含著深邃哲理,是當今世界唯一全面系統傳承的醫藥學。它與時俱進,無論民族興衰,城鄉醫生始終挺立在防控瘟疫、療傷治病、維護生命的前沿,保障國家民族的繁衍發展,促進醫事藥事體制日臻完善。
目前,中醫藥行業迎來了數字化科技文明的新紀元。國學的陰陽太極圖被英國的歷史學家湯恩比贊譽為對立事物辯證交替最貼切、最完美的符號系統。國學、中醫藥學的理念符合科技文明融合高概念的特征,大科學、大數據技術,演繹與歸納方法學的結合,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將對不確定性、非線性事物研究創開新路。
大科學、高概念、大數據時代,有利于國學、國醫、國藥的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見到了陽光,不再是黑箱,古今名家醫案與每位醫生日常診療完整的病例都是大數據研究的寶貴信息資料。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明是一種存在,是一種運動,它不僅是過去的科技文明的偉大創造,更是承接過去、今天、未來的歷史流程。代代創新吸納東西方一切科技文明,不忘本來,學用外來,以我為主,面向未來,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如今,我已是垂暮之年,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堅守仁者壽、死而不亡者壽”“老驥伏櫪”,為年輕一輩營造寬松、和諧、創新的學術環境,弘揚傳承中醫藥學。只要生命的燭光還能照亮腳下的路,就要向前行。
國醫大師路志正:傳承精華應該做到以下三點:一要打好傳統文化基礎,才能將中醫基礎理論學好,而不是簡單地跟師抄方和讀一讀老師的文獻資料。中醫人需要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大框架下,對中醫經典和臨床有較深的體會和感悟,然后再重點繼承老師的特色臨床辨治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將傳承工作做到實處。二要突出療效。臨床療效是中醫立業之本,是中醫的生命力,只有造就千百萬熟練掌握中醫臨床知識的中醫人才,才能使中醫藥事業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三要豐富人才培養制度、加大人才激勵力度,這是促進中醫傳承的重要途徑。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中醫藥的精華是中醫思維。傳承精華要有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必須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中醫的思維模式,用中醫的觀點看問題,傳承中醫的大醫精誠精神。在這個基礎上,西醫知識知道得越多越好。但傳承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結合現代科技的進展,讓中醫藥學真正做到歷久彌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傷寒雜病論》建立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再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發展,直到現代青蒿素的誕生,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中醫藥需要創新,但要以中醫藥傳承為基礎;離開傳承談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創新,首先要把中醫藥的精髓繼承下來,對中醫藥人才的衡量,不僅著眼于創新,更要有符合中醫藥傳承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價值。
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動員部署工作會在京召開
12月13日,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動員部署工作會在京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和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出席會議,并對今后工作作出部署要求,中醫藥部門和商務部門共計80余人參會。
于文明強調,中醫藥服務貿易盡管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但作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潛力巨大的中華民族醫藥和健康產業,在國內外面臨廣闊發展空間,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藥服務貿易作為非基本健康服務,一定能夠與基本健康服務相互配合,為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貢獻。
王炳南對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一是基地建設要堅持市場化的原則,公立機構要加快市場要素流通,民營機構要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二是基地建設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鞏固傳統市場,積極拓展新興市場。三是基地建設要以體制機制創新和探索為方向,努力破除阻礙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中醫藥服務出口的樣板和高地。四是基地建設要突出特色引領,將本身特色優勢轉化為療效明顯的產品和服務,形成競爭新優勢。五是基地建設要形成符合中醫藥服務貿易的支持政策,積極闖、大膽試,形成一批適合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發展的支持政策。
據悉,這17家首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分別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天士力醫療健康投資有限公司、秦皇島市中醫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等。
數字化助力中醫傳承 華佗云獲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日前,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導,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中醫藥科技大會暨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頒獎大會在福州召開。華佗云研發的“基于深度學習的中醫藥智能診療信息化服務云平臺”獲得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是所有獲獎項目中唯一一個數字技術應用項目。
據了解,華佗云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將1441條證型、1528條藥物禁忌、數千條處方、上萬條知識條目凝聚成一套云化解決方案——懸壺臺中醫智能診療系統,相當于每個基層中醫的背后都有一位睿智博學的名中醫在指導。華佗云至今連接了全國1700多家醫療機構,累計輔助開方超過370萬張,是全球范圍內應用最廣的“云端中醫腦”。華佗云在中醫藥智能化發展、創新傳承領域的認可,更是引導鼓勵全球中醫藥從業人員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發展。